齐鲁网·闪电新闻7月15日讯 20多年来,揣怀着儿时的梦想,靠着一份执着,捧着一颗初心,滨州阳信县村民田会生投资20万元精心打造的“红色记忆馆”,在当地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红色教育打卡地。
在滨州市阳信县河流镇张荆杨村的主干路上,一户民宅房门上挂着的“鲁阳红色记忆馆”的牌子很是醒目,走进一看,一张张破旧的桌椅、一枚枚警徽、军徽、一件件叠放整齐的军装制服、一幅幅老旧发黄的照片静静地躺在展柜里,挂在墙壁上,裱在相框里,仿佛回到了战争岁月。
滨州市阳信县河流镇张荆杨村田会生告诉记者:“因为我从小时候就很崇拜当兵的人,也喜欢看穿军装的人,因为验兵的时候有各种原因没有去成,留下一种遗憾。但是呢,我觉得也不遗憾,也选择了穿军装的模样当了保安,从那时候更崇拜当兵的人,我交了很多当兵的朋友,也对我帮助不少,从那时候开始大约20岁左右吧,就开始收藏这种各种部队的肩章,军装,军帽,军徽等,还有警服一类,只要是制服的东西我都喜欢,特别是这种部队的东西。”
41岁的田会生是土生土长的张荆杨村人,小时候的他未能如愿参军入伍。为了满足自己儿时的从军梦,从20多岁开始,迷上了收藏,专门收藏不同年代的军队制服、肩章等,每当收藏到一个物件,都如获至宝,有时连着一个月收藏不到心爱的东西就睡不着觉。
田会生告诉记者,“到现在收藏着各种前辈的东西大约有1500来件,为了自己的梦想,我以后还会坚持不懈的收藏,把这条路永远走下去,传承这种红色精神。”
在他所收藏的1500多个军用、警用老物件中,年数最长的物件是1950年的海、陆、空军帽徽,这三个帽徽对他来说是得来不易。
田会生说:“这个帽徽我用了两年的时间去了5次,不是5次就是6次,到最后老兵被我的精神给打动了,没要钱,我也感觉太不好意思了,当时我就给老兵买了点营养品,给老兵拿了500块钱,以表示我对老兵的敬意。”
田会生对收藏品的这份执着劲是令人佩服的,20多年来,村民的不理解、家人的不支持,让他饱受了很多的委屈,唯独就是靠着这份执着支撑到现在。
滨州市阳信县河流镇张荆杨村党支部书记田洪烈说:“20年来他的执着精神感动了我们,我们想把他的红色记忆馆发扬广大。”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齐鲁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