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一般人格权最主要的作用是什么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

2017-06-19 10:06:06

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以下简称《民法总则》),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第66号主席令予以公布,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民法总则》是民法典的开篇之作,在民法典中起统领性作用。其中规定了人格尊严,这就恢复了一般人格权的地位。为充分理解这一规定的重要价值,我们有必要弄清楚为什么规定一般人格权?一般人格权有哪些基本内容?其最主要的作用是什么?

《民法总则》为什么规定一般人格权?

一般人格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概括人格独立、人格自由、人格尊严全部内容的一般人格利益,并由此产生和规定具体人格权的基本权利。《民法总则》第109条关于“自然人的人身自由、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规定中有关“人格尊严”的规定,就是规定了一般人格权。

《民法总则》之所以规定一般人格权,在于一般人格权所具有的重要功能:

第一,解释功能。由于一般人格权的高度概括性和抽象性,使它成为具体人格权的母权,成为对各项具体人格权具有指导意义的基本权利,决定各项具体人格权的基本性质、具体内容,以及与其他具体人格权的区分界限。正因为如此,一般人格权对于具体人格权而言,具有解释的功能。在对具体人格权进行解释的时候,应当依据一般人格权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特征为标准,对有悖于一般人格权基本原理和规则的解释,均属无效。

第二,创造功能。一般人格权是具体人格权的“渊源权”,或者叫做权利的渊源。人格权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纵观人格权的发展历史,它是一个从少到多、从弱到强,逐渐壮大的权利组合。尤其是在近现代民事立法上,创造了大量的具体人格权,使具体人格权达到了十多种。其种类之多,是其他权利无法与其相比的。这些权利的产生,无一不是依据一般人格权的渊源而创造出来的。今后新的具体人格权的创造,仍然依赖于一般人格权。

第三,补充功能。一般人格权也是一种弹性的权利,具有高度的包容性,既可以概括现有的具体人格权,又可以创造新的人格权,还可以对尚未被具体人格权确认保护的其他人格利益发挥其补充的功能,将这些人格利益概括在一般人格利益之中,以一般人格权进行法律保护。当这些没有被具体人格权所概括的人格利益受到侵害时,即可依侵害一般人格权确认其为侵权行为,追究行为人的侵权责任,救济人格利益损害。

一般人格权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民法总则》第109条规定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这两个概念,都是《民法通则》没有规定过的,《民法通则》也讲人格尊严,第101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这就把人格尊严放到名誉权中去保护了,因此是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民法总则》第109条规定了人格尊严,恢复了一般人格权的地位,纠正了《民法通则》在这个问题上的错误。

我们认为,一般人格权主要有三个基本内容:

人格独立。人格独立的实质内容,是民事主体对人格独立享有,表现为民事主体在人格上一律平等,在法律面前,任何民事主体都享有平等的主体资格,享有独立人格,不受他人的支配、干涉和控制。人格独立表明人人都有平等的权利,人人都有保护个人人格的权利,人人都有捍卫个人独立性的权利。它包括:民事主体的人格不受他人支配,民事主体的人格不受他人干涉,民事主体的人格不受他人控制。

人格自由。一般人格权中的人格自由,是私法上的抽象自由,既不是公法上的自由,也不是私法上的具体自由权。它不是泛指主体的行为自由和意志自由,也不是指财产自由、契约自由,而是经过高度概括、高度抽象的人格不受约束、不受控制的状态。它既是指人格的自由地位,也是指人格的自由权利,是民事主体自主参加社会活动、享有权利、行使权利的基本前提和基础。权利主体丧失人格自由,就无法行使任何权利,不能从事任何社会活动。人格自由是自然人、法人享有一切具体自由权的基础和根源。作为一般人格权内容的人格自由,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保持人格的自由,发展人格的自由。

人格尊严。人格尊严是指民事主体作为一个“人”所应有的最起码的社会地位,并且应受到社会和他人最起码的尊重。换言之,人格尊严是把人真正当成“人”。因此,无论自然人的职业、职务、政治立场、宗教信仰、文化程度、财产状况、民族、种族、性别有何差别,其人格尊严都是相同的,决无高低贵贱之分。人格尊严是一种主观认识与客观评价的结合,表现为:第一,人格尊严是一种人的观念,是自然人、法人对自身价值的认识。这种认识基于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自身价值,它来源于自身的本质属性,并表现为自己的观念认识。因而,人格尊严具有主观的因素。第二,人格尊严具有客观因素。这种客观因素是他人、社会对特定民事主体作为人的尊重。这种客观因素是一种对人的价值的评价,但与名誉这种社会评价不同,是对人的最起码的做人的资格的评价,评价的内容不是褒贬,而是对人的最起码尊重,是把人真正作为一个人所应具有的尊重。因而无论人的各种状况、状态有何不同,但对其尊严的评价却无任何不同。第三,人格尊严是人的主观认识和客观评价的结合。它既包括自我认识的主观因素,也包括社会和他人的客观评价和尊重。这两种因素结合在一起,才构成完善的人格尊严。

一般人格权最主要的作用是什么?

一般人格权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对具体人格权规定不足的部分,用一般人格权来保护,这也就是一般人格权的补充功能。这就是说,有一些人格利益需要保护,但是又没有具体人格权来保护,这就要用人格尊严的概念来作为请求权的法律基础。有一个有关狗的案件比较典型,涉及一般人格权的保护问题。

某地有一位女士上澡堂洗澡,买了一张票,是两个人一个房间洗澡的澡票。该女士正在洗着,另外一个女人牵了一条狗进来,放好水,就把狗放进另一个盆中,给狗洗澡。这位女士气得够呛,质问澡堂老板,凭什么让我跟狗在一起洗澡啊!老板也道歉说对不起,我也不知道。但是,不知道是不行的,因为侵害人的人格尊严。后来,该女士向法院起诉,得到了法院支持,认定这是侵害人格尊严,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民法总则》第109条对于人格尊严的规定,具有极为重要的保护人格利益的价值,必须统一认识,准确适用,更好地保护自然人的人格利益。

(作者:杨立新 天津大学法学院卓越教授)

阅读延伸

一般人格权的来源

一般人格权是德国人创造的一个概念。《德国民法典》规定的人格权主要是7种,就是生命、健康、身体、自由、姓名、贞操、信用,这7种权利受到侵害之后才可以请求民法救济。

涉及其他的人格利益受到侵害的问题应当怎么办,就没有办法处理。德国后来遇到了一些案件,就涉及了对隐私、名誉等的保护。对这样一些人格权的救济问题,依照德国法的习惯,是一定要找到请求权的法律基础的。由于民法中没有这样的请求权的法律基础,最后就找到了《德国基本法》。《德国基本法》第1条规定:“人类尊严不受侵犯。尊重并保护人类尊严,系所有国家权力的义务。”德国法院要保护民法典没有规定的人格权,就依照保障人类尊严的基本法规定,以此作为请求权的法律基础,去解决这些具体人格权没有规定的人格权保护问题,之后,就把它叫做一般人格权。(杨文)

[责任编辑:杨凡、卜新]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 http://minsheng.iqilu.com/)、拨打新闻热线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0531-81695052,诚邀合作伙伴。

从战略高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一系列顶层设计、制度安排和决策部署,为我们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根...[详细]
人民网-人民日报 2017-06-21

深刻把握全面从严治党的“三性”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会上强调,要不断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的系统性、创造性、实效性。这一重要论述,既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管...[详细]
学习时报 2017-06-21

用“根”的营养,丰富马克思主义之“本”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碰撞、交融过程。如何寻找二者的契合点,这在理论层面和在实践层面仍然...[详细]
解放日报 2017-06-20

文化自信为中国道路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明确提出文化自信的重大命题,深刻阐述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础和重要地位,全...[详细]
人民日报 2017-06-20

坚定不移反对腐败的思想指南和行动纲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迎难而上,以零容忍的态度重拳反腐,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使腐败蔓延势头得到有效遏制...[详细]
人民日报 2017-06-19

让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积极融入社会生活,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使其影响像空气...[详细]
人民日报 2017-06-16

科学素养是立德的基础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宋代著名理学家张载的名言,并得到朱熹、吕祖谦、真德秀以及众多帝王将相的...[详细]
人民日报 2017-06-16

解决人类现实挑战的中国方案

人类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同时,人类也正处在一个挑战层出不...[详细]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06-15

科技创新怎样避免成果沦为“陈果”

眼下,中国发展面临发展动力转换、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的繁重任务。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推进,优化要素资源、调整产业结构、提...[详细]
解放日报 2017-06-14

新媒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生产力特别是信息技术也在发生革命性变化,这些变化深刻改变了社会结构、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例如,基于...[详细]
光明日报 2017-06-14

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挑战、创新与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新闻观是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要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引导广大新闻舆...[详细]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杂志 2017-06-13

对党绝对忠诚是根本政治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党绝对忠诚要害在‘绝对’两个字,就是唯一的、彻底的、无条件的、不掺任何杂质的、没有任何水分的忠诚。”[详细]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杂志 2017-06-13

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创21世纪新文明

从人类历史上看,大国崛起一定会提出引领世界未来的合作倡议和价值理念。“一带一路”倡议及其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就承载着这一使命。“穷则...[详细]
学习时报 2017-06-12
版权所有: 齐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9062847号-1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50300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70002
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18567号  邮编:250062
技术支持:山东广电信通网络运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