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辛识平:勿忘申遗的“初心”与“远方”

来源:新华社

作者:

2017-07-12 10:12:07

新华社北京7月10日电 题:勿忘申遗的“初心”与“远方”

辛识平

【学习进行时】日前,中国的可可西里和鼓浪屿双双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已达52处,名列世界第二。今年正值我国首批世界遗产诞生30周年。30年间,中国申遗经历了怎样的成长?世界遗产保护带来哪些文化思考?新华社《学习进行时》专栏推出“辛识平”融媒体评论,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论述,与您一起鉴往知来,探寻申遗的“初心”与“远方”。

“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复兴,都是从总结自己的遗产开始的。”著名建筑学家、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曾经这样感慨。

1987年,长城、故宫、泰山等首次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其中长城以全票通过,并获得评选委员会的高度赞誉:它在文化艺术上的价值,足以与其在历史和战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今天,随着可可西里和鼓浪屿申遗成功,中国的申遗之旅迎来了一个新的起点。

三十而立,渐入佳境。30年间,伴随着不断升温的“申遗热”,国人感受到了申遗成功的喜悦,也越来越在荣誉中看到了责任,在欣赏中懂得了珍惜。如今,每年的申遗新闻都会引发社会的思考和热议,在“喜大普奔”之外,更提醒着人们多一些清醒和平和的心态,不忘申遗“初心”,走向“世遗”保护的“远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保护世界遗产,既是为了延续民族的精神血脉,也是作为负责任大国对人类文明的担当。

不忘申遗“初心”,就是不忘保护的初衷,就是对文化遗产的敬畏之心。一部申遗史,也是对世界遗产价值认识不断深化、保护意识不断增强的过程。1985年我国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申遗推动了《文物保护法》的修订,催生了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准则”。从“文化遗产日”到“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无保护不申遗”的社会共识逐渐深入人心。此次可可西里申遗,就提出“像爱护我们的眼睛、呵护我们的皮肤一样保护好可可西里的生态环境”;不久前,鼓浪屿景区日最大承载量下调为5万人次,一个重要考虑就是加大保护力度。

保护是为了永续传承,让世界遗产不断焕发文明的生机活力。以此鉴照,“申遗热”中也有问题,有隐患。丽江古城多次发生火灾事故,清东陵和明十三陵文物连续被盗,有的地方一旦申遗成功就让门票价格“一飞冲天”,凡此种种,折射出“重申报、轻管理”现象,反映了一些人的急功近利心态。相比损害文化遗产的“明火”,这股子“虚火”危害也不小,值得引起高度重视和警惕。

珍视世界遗产,是一种普遍的文化自觉。透过“申遗热”,同样可以感受各国对文化遗产的重视,对于遗产内在价值的开掘与创新。2010年,法国大餐进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将一国餐饮列入名录。时任法国总理菲永在欢欣鼓舞之余,也不忘呼吁世界关注饮食中蕴藏的“深厚的法国文化”以及“独特的生活艺术”。

有人曾自豪地说:中国没有一寸土地是“一张白纸”,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经历近40年的经济高速发展,国人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经济全球化时代,文化魅力深刻影响国际影响力,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世界遗产保护的“远方”,就在跨越时空、超越国度的文明魅力之中。唯有“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努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世界遗产架起了连接古今中外、激荡山水人文的美丽桥梁。徜徉于莫高窟与龙门石窟,一个时代的民生风貌、审美意趣扑面而来;行走在苏州园林,感受到的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大巧若拙的文化气质……在加强保护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和诠释世界遗产的历史、艺术和社会价值,不仅能够唤起13亿人的文化记忆,增强民族认同感、凝聚力,也为世界感知中国、理解中国打开了文化之门。正如习近平主席为在法国举办的“汉风-中国汉代文物展”题写序言中指出的,从这份中国文化珍贵遗产中,法国和欧洲观众能够更为形象地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传承。

著名汉学家史景迁曾说,一个国家之所以伟大,条件之一就是既能够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又能够持续保有这种吸引力。在可可西里远望藏羚羊迁徙,鼓浪屿上倾听琴声悠悠,西湖之畔静赏接天莲叶,漫步西递宏村感受“画中乡村”……中国的世界遗产名录,向世人呈现了一个古朴优雅的中国,一个充满生机的中国。将来,这个名录还会不断丰富,中华文明也必将在“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交流互鉴中,为人类提供宝贵的精神滋养,带给世界更多精彩与感动。

[责任编辑:张焕焕、卜新]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 http://minsheng.iqilu.com/)、拨打新闻热线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0531-81695052,诚邀合作伙伴。

习近平接受八国新任驻华大使递交国书

国家主席习近平12日在人民大会堂接受8国新任驻华大使递交国书。[详细]
新华社 2017-07-13

在直面挑战中稳步前进——从破解难题看中国经济年中基本面

行至年中,中国经济“稳”的格局在巩固,“进”的态势更明显,而这背后则是积极应对风险挑战、主动破解深层问题。[详细]
新华社 2017-07-13

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和党的活动的主体。党员队伍素质高,党的力量就会强;党员队伍充满活力,党的事业就会生机勃勃。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党...[详细]
光明日报 2017-07-10

叩响未来城市之门--河北雄安新区设立百日纪实

随着铁路部门首次开通两对动车,雄安新区与北京、保定、石家庄等地之间往来将更加方便快捷,乘客约80分钟即可从北京抵达白洋淀车站。[详细]
新华社 2017-07-10

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抗战的中流砥柱?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在这片中国人民以巨大民族牺牲支撑起的反法西斯东方主战场上,为什么...[详细]
新华社 2017-07-07

世界经济半年看之二:金砖国家亮点之中蕴新意

在世界经济持续复苏但风险犹存的背景下,上半年金砖国家经济仍是全球增长的亮点,中国和印度继续领增,俄罗斯和巴西摆脱衰退,南非经济小幅...[详细]
新华社 2017-07-07

世界经济半年看之一:世界经济持续在改善 基础仍欠牢

2017年上半年,世界经济继续改善。发达经济体总体复苏平稳,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经济普遍回暖;新兴经济体中,中国和印度继续引领增长。...[详细]
新华社 2017-07-07

书写新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新篇章

这是一条跨越古今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倡议共建“一带一路”,为21世纪人类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宽广路径;这是一条贯通中外之路,“一带一路”...[详细]
新华社 2017-07-06

辛识平:习近平向世界展示“中国名片”

7月5日,正在德国进行国事访问的习近平主席,同德国总理默克尔共同出席柏林动物园大熊猫馆的开馆活动。此前,习主席在德国主流媒体发表的...[详细]
新华社 2017-07-06

多部党内规范推动选人用人制度“笼子”越织越密

从《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到《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再到《关于防止干部“带病提拔”的意见》……[详细]
法制日报 2017-07-05

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化“放管服”改革述评

为企业松绑、为创新除障、为公平护航——党的十八大以来,一场深刻的“放管服”改革在神州大地激荡,政府以壮士断腕的勇气转变职能,市场在...[详细]
新华社 2017-07-05

习近平应约同美国总统特朗普通电话

7月3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应约同美国总统特朗普通电话。双方就中美关系和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汉堡峰会交换了意见。[详细]
新华社 2017-07-04

中国共产党是汇聚起全民族抗战的核心力量

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即七七事变至今已经发生整整80年了。80年来,这个日子和事变从来没有被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遗忘过、淡化过。因为,它对中...[详细]
《求是》 2017-07-03
版权所有: 齐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9062847号-1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50300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70002
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18567号  邮编:250062
技术支持:山东广电信通网络运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