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把握中国现代化的历史方位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钱乘旦

2018-01-05 14:23:01

把中国建成现代化强国,是中国人民为之奋斗了几代人的夙愿。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在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令人振奋。在世界现代化发展史中准确把握中国现代化的历史方位,明确中国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角色和定位,可以以高度自信向着既定目标前进。

现代化的起点在西欧。西欧在中世纪是一个落后地区。从15、16世纪交接前后开始,西欧进入现代化进程。人们通常认为,西方的力量来自工业化,因此把工业化看作现代化的唯一内容。这种看法是错误的。现代化不等于工业化,现代化的起点也不在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发生之前的西方社会已经历了许多变化,推动它走上现代化道路。我们今天知道的许多历史事件,如城市的再生、商业的兴起、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地理大发现、宗教改革、殖民扩张等,都在深刻改变西方社会的过程中推动了现代化进程。最重要的变化是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它结束了中世纪的分裂,完成了国家统一,清除了导致西欧落后的根本原因,使其在强大国家的保护下开始走向现代化。可以说,没有民族国家就没有西方的崛起,也没有西方国家的现代化。

西欧早期民族国家执行重商主义路线,把各国带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奠定了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18世纪,英国开启工业革命,巨大的财富被创造出来。到19世纪末,西欧各国已基本完成工业变革和社会改造,初步转型为现代国家。几百年的变化完全改变了西方面貌,把它从中世纪的农业社会转变成现代的工业社会。变化的范围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思想、行为等方方面面,因此是一个全方位的转变。正是这种变化让西方在世界力量格局中后来居上,一跃成为全世界的引领者。

但西方的崛起伴随着野蛮扩张,其强制性和暴力色彩令人发指。西方国家用武力打开各国大门,将整个世界征服于脚下。一个血与火的过程在全世界展开:在那些非西方社会,原有的生活方式被破坏,原有的社会结构被摧毁,原有的本土文化遭洗劫,原有的土著居民要么被消灭、要么被奴役、要么成为被征服的对象。被征服的人民在这个过程中饱受苦难。当他们思考西方为什么如此强大时,把目光锁定在工业生产方式上。于是,为了自救,为了生存,他们也开始追求工业化。从这个时候起,一个世界性的现代化过程就开始了。对世界多数国家而言,现代化是一个被强制的过程,所有非西方国家都是被迫进入现代化的。

然而,事实让非西方国家意识到,丧失主权的国家不可能实现工业化,受人统治的殖民地更不可能发展。因此,摆脱西方控制、建立自己的国家是所有非西方国家现代化的第一步,没有这一步就没有这些国家的现代化。从19世纪初开始,反抗西方统治的斗争就时有发生,到20世纪已成燎原之火,燃遍了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民族解放运动波涛汹涌、势不可挡,最终使西方殖民体系土崩瓦解。

现代化不仅意味着经济增长,而且意味着社会的全方位变化。19世纪,当工业革命在英国如火如荼时,工业化的社会影响就开始显现。英国出现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如贫富分化、阶级对立、环境污染、道德败坏、治安恶化、人际关系冷漠,原有管理模式失效,国家功能不足以应对新的社会需求。英国的情况在其他西方国家重复出现,那时人们才意识到:现代化需要对社会进行全方位的调整,也就是建设现代社会。对非西方国家而言,建设现代社会是更艰巨的任务,会使现代化进程更加曲折。

写到这里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对任何国家来说,现代化均包含三项任务:一是建立现代国家,二是发展现代经济,三是建设现代社会。这三项任务相互衔接又彼此重叠:没有现代国家就不能发展现代经济,现代经济发展又必定呼唤建设现代社会。比较成功的现代化国家都是能将这三项任务有机配套的国家。认识到这一点,就明白了什么是“全方位的现代化”。

以建立现代国家、发展现代经济、建设现代社会为三大坐标轴,可以看出中国在恢弘的世界现代化进程中所处的方位。从建立现代国家看,如果说1840年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卷入世界现代化,那么,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便基本完成了建立现代国家的任务,形成统一、独立、多民族的现代国家。随着时间推移,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社会主义制度日益巩固。从发展现代经济看,中国创造了令世界惊叹的奇迹,仅用短短几十年时间就走过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历程,建成了体系完整、产能巨大的工业体系,具有日益强大的科学技术能力,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和稳定器。目前,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在快速缩小。从建设现代社会看,中国正处在既要进一步发展经济又要解决大量社会问题的关键时期,建设现代社会是今后相当长时间内中国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如同经济建设一样,中国的社会建设显示出巨大的制度优势:以科学理念为引领,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回顾历史,中国是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后来者,但用远少于西方的时间取得了巨大的现代化成就;聚焦现在,中国现代化呈现出赶超西方的强劲势头;展望未来,中国现代化必将为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中国现代化的成就具有重大意义。首先,它表明我们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迈进了一大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都是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都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其次,它雄辩地证明实现现代化并非只有西方一条道路,也不存在“标准的”和“唯一正确的”模式。事实上,不同西方国家的现代化道路也是不同的,非西方国家的现代化道路多样性更加明显,找到适合本国的现代化道路是成功的关键。第三,它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中国现代化是和平的现代化、包容的现代化、共赢的现代化。在国际比较中,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显示出明显优越性。

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依法治国、公平正义、崇德向善、民生幸福、社会和谐、中国美丽等日益成为中国现代化的深层次内容。随着各项事业顺利推进,中国将一步步走向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作者为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

[责任编辑:杨凡、卜新]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 http://minsheng.iqilu.com/)、拨打新闻热线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0531-81695052,诚邀合作伙伴。

大家手笔:深入理解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

习近平同志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如果思维方式还停留在过去...[详细]
人民网-人民日报 2018-03-07

通过协商凝聚共识凝聚智慧凝聚力量

3月4日,习近平同志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的民盟、致公党、无党派人士、侨联界委员,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详细]
人民网-人民日报 2018-03-07

从“两会金句”读懂中国发展

通过关注“小问题”了解“真情况”,揪住“小事”的改变来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局,也构成了过去几年中国治理的重要经验[详细]
人民日报 2018-03-07

焕发新活力 迈上新台阶——从两会看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铺开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恢弘画卷,有许多关键词值得记录:夯实实体经济基础、创新驱动、协调发展……[详细]
新华网 2018-03-07

立“新”除“弊” 习近平纵论新型政党制度

201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在这个时...[详细]
新华网 2018-03-07

新型政党制度 凝聚起磅礴的奋斗伟力

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的民盟、致公党、无党派人士、侨联界委员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详细]
人民日报 2018-03-06

推动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他所在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参加审议。他强调,锐意创新、埋头苦干,守望相助、团结奋斗,扎...[详细]
光明日报 2018-03-06

凝心聚力 为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开局之年,肩负着亿万人民的嘱托,2900多名人大代表和2100多名政协委员,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建言献策、共商...[详细]
新华网 2018-03-06

新收获 新期待——从代表委员亲身感受看变化

步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详细]
新华网 2018-03-0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新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确立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对深化依法治国实践作出全面部署,为建设社...[详细]
人民日报 2018-03-05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深化机构改革的决策部署,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研究了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问题,作出如下决定。[详细]
新华社 2018-03-05

新华社评论员:不忘合作初心 凝聚奋斗力量

画出最大同心圆,激发奋进正能量。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的民盟、致公党、无党派人士、侨联界委员,并参加...[详细]
新华网 2018-03-05

新华社评论员:加强改革协同 抓好系统工程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要着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详细]
新华网 2018-03-05
版权所有: 齐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9062847号-1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50300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70002
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18567号  邮编:250062
技术支持:山东广电信通网络运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