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向马克思学习研究问题的精神和方法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蔡青竹

2018-08-22 11:53:08

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研究马克思主义?显而易见,就是用马克思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精神研究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开展所有研究的第一个出发点就是——现实是什么?这里其实已经包含了两种问题意识,第一种意识是,现实决定意识。所以要问的不是意识是什么,而是现实是什么。第二种意识是,出现在我们面前的现象是现实,但如果仅仅停留在现象表面,只能得到一些零碎的、感性的认识。要了解现象背后的现实本质,必须要掌握各种现象的整体状况、掌握这些现象最核心的特征。

纪念马克思最好的方法就是回到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曾经在19世纪末期就预测资本主义的丧钟已经敲响,但是资本主义直到现在还没有灭亡,这是不是说明马克思主义错了?对于这个问题,一直以来我们一般是这样回答的:资本主义借鉴、吸收了社会主义的很多内容,所以得以存续;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矛盾仍然存在,这是不可调和的,2008年金融危机就是很好的证明。

马克思在19世纪中叶提出卓越的经济见解,认为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将率先发端于工业革命的领头国。为了让工人阶级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处境和社会发展的方向,他呕心沥血写下了《资本论》。一开始,只有少数人认真看待马克思的理论,《资本论》这本巨著就像一颗石子投进了深海里。但随着社会主义的火炬越来越旺,这颗石子破水而出,资本家也开始采用马克思的许多分析工具和见解,慢慢接受马克思对经济和历史的思考方式。而当人们采用了马克思主义的判断,就会随之改变自己的行为。这正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影响力。因为知识如果不能改变行为,那就没有丝毫用处。

最近的畅销书《人类简史》和《未来简史》从数据主义的角度描述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换一个角度看,其实这种思维模式也无时无刻地在提醒我们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形态理论。作者在书中提出,人类从认知革命到农业革命到文字货币的出现再到地理大发现以来的科学革命,等同于增加了计算机的处理器数量、处理器种类(即活动的复杂性)、处理器之间的连接,最后通过科学革命让数据得以自由流通和交换。这不正是马克思描述的人类从孤立个体到物的依赖再到交往的普遍性和全面自由发展吗?

最新的技术和现象代表了社会的前进方向

马克思的一生经历了从法学到哲学到政治经济学最后到人类学的研究历程。可以说,马克思把一生中最多最重要的精力放在了政治经济学上。这是因为物质生产中蕴含了整个人类社会存在的秘密。所以,我们今天研究社会发展问题,同样应该把目光投注到物质生产中。这是唯物史观的基石。马克思当年的问题是,现在的物质生产发生了什么变化?资本主义是怎么产生的?有什么发展趋势?给社会结构已经带来和即将带来何种变化?我们应该怎么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我们能做什么?我们不能做什么?在什么条件下我们可以做什么?在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年代,工业革命的大幕正在徐徐拉开,资本主义的魔法棒刚刚施展出它的第一道魔力。可以说,对于马克思恩格斯而言,资本主义创造了一个完全陌生又震撼的新世界。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用一段非常形象的语言描述了资产阶级创造的生产力给世界带来的深刻变化:“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马克思恩格斯在面对这样的现实时的第一反应就是,要直面这个变化,要研究最新的技术、现象,因为这代表了社会的发展方向,这是不可逃避的。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必须密切关注社会现实

在《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后的今天,人类的实践从未停息片刻,生产力巨轮滚滚向前,令人眼花缭乱的科学技术的应用给当代实践抹上了新的色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如果科学发现和科技发展将人类提升为和现在的智人完全不同的超人类,那时,什么样的意识形态能够填补社会意识的缺口?

我们说马克思主义要与时俱进,要发展21世纪的当代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而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21世纪”这些特征绝对不是表现在词句的更新中,而应表现在研究对象的变化里。如果我们今天再去研究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时代就已经很明显的经济、政治、社会现象,我们的高度绝对不会超过他们。我们只有研究我们当下面对的问题,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1894年1月3日,意大利人卡内帕给恩格斯写信,请他用尽量简短的字句来表述未来的社会主义新纪元的基本思想,以区别于但丁对旧纪元所作的“一些人统治,另一些人受苦难”的界定。恩格斯回答说,除了下面这句话我想不出来更妥帖的表达,就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套用这种模式,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我想有一句话应该是毫无争议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如何改变世界?靠天花乱坠的词句和层出不穷的概念是没有办法改变世界的,只有把批判的武器对准这个时代最本质的变化才能让马克思主义不断焕发真理的光芒。

[责任编辑:杨凡、卜新]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 http://minsheng.iqilu.com/)、拨打新闻热线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0531-81695052,诚邀合作伙伴。

新时代我国对外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对外工作取得了全方位、历史性的成就,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详细]
经济日报 2018-08-23

推动宣传思想工作不断强起来

作为走过近百年历史的现代政党,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就有几件事是连朋友和对手都佩服的。一曰“枪杆子”,党指挥枪,从古田会议开始,这...[详细]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8-08-23

把握根本遵循,肩负使命任务

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新使命呼唤新作为。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站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深刻...[详细]
新华网 2018-08-23

习近平向首届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致贺信

首届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23日在重庆市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向会议致贺信。[详细]
新华网 2018-08-23

敞开胸襟,拥抱世界“八面来风”

“一带一路”倡议切中了当前世界问题的症结,为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平衡提供了新思路[详细]
人民日报 2018-08-22

开辟生态文明建设新境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刻回答了什么是生态文明、为什么建...[详细]
人民网-人民日报 2018-08-22

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

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五通”之首,政策沟通是中国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开展各领域务实合作的前提与保障,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顶层...[详细]
光明日报 2018-08-22

新华社评论员:科学把握中国发展的时和势

当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我国发展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科学把握中国发展的时和势,保持战略定力,增强攻坚克难、夺取胜利的信心和决心,...[详细]
新华网 2018-08-22
读懂人民美好生活的意蕴

读懂人民美好生活的意蕴

人民美好生活,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日益得到广泛认同的新概念、新理念。伦理学研究讲人类的生活理想是好生活,而对好生活的理解主要有三种基本...[详细]
人民日报 2018-08-21

党的十八大以来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述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励精图治、革故鼎新,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详细]
新华网  2018-08-21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工作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详细]
新华网 2018-08-21

新时代党的组织体系建设与党的领导力提升

党的力量来自组织,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全部工作要靠党的坚强组织体系去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深刻阐明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详细]
光明日报 2018-08-20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深层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新时代,我们要推动中华优...[详细]
学习时报 2018-08-20
版权所有: 齐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9062847号-1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50300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70002
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18567号  邮编:250062
技术支持:山东广电信通网络运营有限公司